银行网络金融部最终会消亡吗?
来源: 时间:2017-07-18

   这几天的天气格外闷热,连到中国踢球的非洲球员都被晒黑了!另一个大新闻是南极洲的一座大冰山脱离南极大陆架,体积比上海市还要大,于是理工出身的我自然把目光投向了这些热量的发源地——太阳。努力回忆自己中学时的天文知识,恒星的生命周期一般分幼年期、主序期、巨红星期和白矮星期。查了度娘,目前的太阳的寿命大约46亿年,处于主序期,距离巨红星期大概还有50亿年。红巨星期的太阳体积会增大百倍,表面温度升高,直到能量耗尽成为白矮星。据测算,目前太阳的光度仍然在缓慢的增加(每10亿年约增加10%),表面的温度也在缓缓的提升,看来我们的闷热天气似乎是逆转无望了。

 
  说完了太阳来看看银行电子信息化业务的发展周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银行基本完成了电算化,伴随着柜员终端和自助设备的推广,大多数的柜员脱离了手工办理业务的时代。与此同时,银行并开始着手建立第一个面向客户的业务系统——呼叫中心。这一时期,银行电子化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提高服务效率以及监管对数据报送的更高要求;各家银行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电子银行部。
 
  1996年招商银行(-- --,诊股)网上银行的推出,标志着电子银行部从幼年期成长为成年期。网上银行和呼叫中心虽然都是面向客户的电子业务系统,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操作便利性和信息展示多样性。呼叫中心客户通过点击电话按键进行操作,没有客户界面,寻找菜单时间较长,影响了客户的操作便捷;而网上银行的推出从安全便捷两方面都极大了满足的广大客户的需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银行又陆续推出了手机银行、现金管理(银企直联)等,全面覆盖了企业和个人,固定和移动互联网客户,各行的电子银行部从原先的配角逐渐成为了主角,大部分的业务流量从原先的线下转到了线上,电子化业务进入了自己的成年期。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的金融机构虽然没有遭受到太大的损失,但是监管环境趋紧,银行的创新步伐放缓。与此同时,以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开始了业务的飞速发展。
 
  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更是让银行的电子银行部门有些蒙圈,一夜之间自己多年建立的渠道、产品被一个余额理财产品轻松的击败了。电子银行业务好像一个需要重新界定人生目标的职场熟男,面临着自己从业以来的最大挑战。
 
  所幸的是,银行的电子银行人从来不缺乏创新和毅力,他们愿意向身边的互联网公司学习,更不遗余力的在行内推动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经过四年的逡巡和摸索,一些走在前面的银行已经在新的时期制定出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战略。银行突然发现自己所面临的市场机会不是少了而是呈几何倍数的增加,原先长期未得到金融需求满足的海量用户被互联网公司激活后所产生市场足以容下所有的参与者,银行逐渐需要习惯自己从一个市场的支配者向合作共赢转换。
 
  银行自身在内部机制上也在做一些创新性调整,比如以百信银行为代表的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的成立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银行+互联网公司的模式是否对金融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市场各方都在拭目以待。
 
  在当前的背景下,电子银行业务其实更像一个从主序期过渡到红巨星期的太阳,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也让银行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不少银行也把电子银行部改名为网络金融部,突出了网络的背景和金融的实质,部门也从一个以渠道为主的向以产品营销为主转变。
 
  对于网络金融部的未来发展,目前主要有两种论调,一种认为我们互联网信息化的路还很长,因此网络金融部这样的部门也会长期存在;另一种则认为银行在未来会成为一个全互联网化的机构,网络金融部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机构,最终会走向消亡。
 
  就这两个观点,个人认为其实并无完全矛盾。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大致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
 
  形成 业务概念——电算化完成、自助设备引入、呼叫中心建立
 
  2
 
  线下业务线上化——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企直联
 
  3
 
  线上业务创新发展——直销银行、微信银行、二类账户与互联网场景合作
 
  4
 
  实现完全互联网化——所有业务部门均掌握产品互联网化的能力
 
  虽然各家银行的发展并不均衡,但是目前大家应该都处于第二或者第三阶段之中。我们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走了将近二十年,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完成要走多少年目前还很难预估。假如也是二十年,其实也是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毕竟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炎炎夏日,也许把头脑冷静梳理一下才好继续前进,最后用郑板桥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