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来源: 时间:2018-05-07

 最近刚结束了几个培训师培养的项目,从这些即将或者已经成为了内训师的身上总是能看到我自己的成长经历。那么,把我个人的一些感悟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培训师的工作的辛苦是毋庸置疑的,像空姐一样的全国各地的飞,两天换一个城市,有时候吃住都在飞机上,每天全程站着,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七年的时间下来,我在继拒绝吃飞机餐、拒绝吃机场餐厅的餐食之后,现在连贵宾厅的餐食都开始拒绝了。而且只要今晚坐飞机,一个晚上都没有胃口。
 
没时间逛街到不知道流行为何物、没时间和朋友一起吃饭到没朋友……
 
但是讲师的工作我却越来越享受了。
 
因为越来越感觉自己不像讲师了,在课堂上我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和一群朋友说笑,甚至是打闹。
 
无耻的说一句,很多时候我能感受到学员是真心的喜欢我。这份喜欢不单单来自于对于知识的尊敬,更多的是对于我这个老女人本人的喜欢。
 
为什么他们会喜欢一个年老色衰(不准确,其实从来就没有色过)且土的掉渣的老师?要知道大多数的老师都是面容姣好,气质优雅的啊。我觉得一个原因就是我没有把自己当成是老师,而他们也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学生,我们是朋友关系。
 
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老师有三个成长阶段:
 
第一个是:不像老师
 
刚当老师的人都会紧张,有些人甚至紧张到连讲什么都忘记了。两腿发抖、嘴唇哆嗦、内心紧张到忘记自己的名字,张嘴哑口无言……这样的经历很多老师都有过。会掩饰的老师不会让学生看出来,但是有些老师甚至把这份紧张传递给了学员。
 
我因为小时候喜欢唱歌、演讲,从小登台的经历比较丰富,所以很少紧张。但是依旧会在上课前有些担心:“会不会自己知识不够丰富,人家听了没有收获?会不会自己解决不了人家的问题,浪费了人家的时间?
 
所以我曾经感觉压力巨大无比,虽然从来没有人对你说过什么,但是自己感觉要被压垮了,也曾经想过要放弃。
 
而且课堂极其无聊,我那时候抱定的一个信念是,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你们是来学习的,我是传授知识的,你们听我讲的内容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上课枯燥无味,因此得罪了好多客户。那个阶段的一些公司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请我讲过课,估计是对我绝望了。
 
这个阶段很多老师都经历过,总想让自己变成老师的样子,但是越想变,越是不像。
 
第二阶段是,太像老师了
 
随着经验的增多,尤其是栽过的跟头也越来越多,渐渐的就能够把自己装扮成老师的样子了。
 
上课一板一眼的,该什么时候休息,该什么时候讲理论,该什么时候讲案例都是规定出来的。
 
尤其是讲课的方式,首先要想好我想提出个什么主题,然后我用什么样子的例子来证明,都是仔细规定好的。
 
而上课和学员的关系也是一样的,什么时候该亲切的笑,该怎么样的笑,什么样的手势,还有什么样的语调,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处理,怎么回答学员的问题,怎么样和学员互动,其实都是有套路的。
 
课前调研仔细了解这个公司的情况,员工是什么水平,然后就按照这个设计课程了。
确实,老师的味道越来越浓了,而且也很容易给人一个很专业的印象。
 
第三个结算,不像老师
 
其实任何一个职业都是一种人生,自然符合人生的三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不过职业的经历和这个内容稍微有区别。
 
不像老师是指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课堂里面,不用脑子去想要说什么做什么,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
 
学员的水平和基础是什么样子的,由此要匹配什么样的内容;注意:这个不是课前的调研能够完全掌握的,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能够闻出来学员的能力基础的;我现在能从学员的表现看到这个公司的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甚至管理者的性格特征。
 
学员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就要匹配什么样的内容;学员的眼睛可以传递她们对于课堂的感兴趣的程度。她们的表情可以传递她们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她们的专注程度可以确定她们的感触到底有多大,学员的目标和困惑是什么,由此要匹配哪些案例和及解决方案。课程一定是针对她们的现状的。通过学员的表达和问题能够及时掌握她们的困惑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课程中不是我想要做什么,而是老师带着一群和你年龄差不多的人(不是她们和你一样年龄,而是你和她们一样年龄)在聚会,或者是探讨,或者是讨论会。你不是主角,学员是主角,而你仅仅是一个引导者,任何互动和讲解都是自然发生、水到渠成的。
 
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内容是已经在心里和脑子生根的,是已经在潜意识里面积累了很长时间可以随时拿出来用的。
 
所以我最大的体悟是,老师最好的状态是做自己,而和学员之间的最好状态是朋友,而最好的课程一定是自然发生的。